close

pens-1743305_960_720  

藝術治療的定義

 

「美國藝術治療學會」對藝術治療所下的定義為:藝術治療提供了非語言的表達及溝通機會。

首先它是非語言的,我們認為人生下來就會畫畫,畫畫是原始本能,長久以來我們是被訓練透過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情緒,比如說「我今天好緊張」,但是「緊張」這2個字並不能確切表達我的緊張,所以它強調這是非語言的表達及溝通機會。

在藝術治療的領域中有2個主要的取向:(1)藝術創作即治療,創作的過程可以緩和情緒上的衝突,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即自我成長;(2)藝術心理治療,則其中所產生的作品及對作品的聯想,對於個人維持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關係有極大的幫助。藝術治療師提供自我表現、自我溝通及自我成長的機會。

需強調的是,藝術治療關心的是個人的內在經驗,而非最後的作品。在藝術治療的活動中,治療的過程方式、內容和聯想變得非常重要,因為,每一個部分都反映出個人的人格發展、人格特質和潛意識。很多學科是成就取向,但藝術治療是過程取向的,畫畫則是一個媒介,作品並不是最重要的。

藝術治療的基本精神是:敏銳的了解、關懷的接納、合宜的設限與尊重。為什麼要合宜的設限?在心理學上說,孩子從4歲後有尋求邊界的原始本能,邊界就是限定,是生活的規範,有合宜的邊界會讓孩子有安全感。所謂合宜的設限,應是依據每個個案而定,不是父母或藝術治療師本身,需保持這樣的彈性,才能繼續談藝術治療。

兒童繪畫發展

兒童不是固定不變的,兒童在短短10年內,生理、心理都有巨大的變化,所以要談兒童繪畫發展,一方面也是避免父母有過分的期望。所有理論都是參考的架構,如果孩子沒有照這個架構走,超前或落後並不絕對意味著孩子的聰明或愚笨,但如果相差太大,可能要到醫院做鑑定。

一、塗鴉期(2-4歲)

1.隨意塗鴉(2歲):簡單、機械化、反覆的節奏大動作。孩子還不太會控制肌肉,常常畫到指的外面去,或是在同一個地方戳到爛,因為孩子還沒訓練好他的小肌肉。

2.控制塗鴉(2.5歲):塗鴉遍佈畫紙上下左右,有大圓圈線條的出現。這時候的孩子是很有趣的,因為他開始有自信地發現「我可以控制我所生產的東西」,他會發現自己的動作與紙上出現的線條有關係。

3.命名塗鴉(3歲):出現封閉線條,發展出圖地關係的概念,會告訴他人所畫的,物件名稱,但主題無恆定性。孩子這時所畫出的東西可以代表他所關心的每件事情。

*指導重點:1.促進感覺統合,肢體動作的充分運用。2.旁人態度影響其人格發展。

*建議採用媒材與主題:粗蠟筆、粉筆、大紙、彩色黏土、彩色筆(使用對比強的用筆色與用紙,因為孩子可以很容易發現他畫的東西在那裡,可以刺激他對自己更有信心,手眼協調的能力也會比較好。)

到了命名塗鴉期,孩子會很興高采烈地拿著他畫的東西告訴你「媽媽你看,我在畫你的蛋糕!」「爸爸你看,這是你的刮鬍刀!」他其實畫得不像,有些父母會很生氣地說:「走開走開,你畫這什麼東西!不是這樣子畫。」但這時候的孩子就是沒有發展出可以畫得很像的能力,對他而言他正很努力地感受他的世界,所以100%的鼓勵絕對沒有錯。

除了像不像的問題之外,另一個問題是,這時候的孩子他也在訓練安全感及信任感,大人是否能言行一致是關鍵,父母的合宜設限會是他的安全感,會是他外面的堡壘,否則他不知道什麼是他可以做的,什麼是不可以做的。

二、前樣式畫時期(4-7歲)

1.出現簡化的棒棒人與蝌蚪人。常常是大大的頭跟5條線,為什麼?他們對於身體的感觀就是這樣,這個年紀的孩子在畫他們有感覺的東西,對於鼻子、耳朵反而會忽略。如果孩子畫了一個大大的耳朵,表示他對耳朵有特殊的情感,那接下來要看他為什麼對耳朵有特殊情感?他家賣音響的嗎?他媽媽常常唱歌嗎?還是他有耳朵功能的障礙?從繪畫走入孩子的心,就是這樣的走法。

2.出現方形。3歲半應該要出現圓形,表示他有圖地關係的概念,47歲應該要出現方形,方形很難,因為手必須控制得剛剛好,上下左右的線要一樣,還要跟紙平行,畫得出方形表示他可以區分出圖跟那張紙的關係;對應到生活上,他已經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他一個,還有別人,所以建議從這時再做生活常規的訓練。

3.缺乏空間前後、大小的概念,物件的大小決定於自我內心的感覺。家庭圖測驗可以看出那個人對他最重要,蔡宜青說:「我看過一個孩子把爸爸畫得好小放在角落裡,原來這個孩子的爸爸終年在大陸,他是由媽媽及阿公阿媽帶大的。」

4.用色隨性,隨自己的興趣用色,通常偏好原色。原色就是從顏料管中直接擠出的顏色。「我今天高興用藍色畫你的頭,就是一定要用藍色,你跟我說錯,那也是沒有用的,我就是要用藍色畫你的頭。」這時期的孩子就是這樣。

*指導重點:增加環境刺激,將抽象的感覺透過具體的經驗更為鮮明。這時期的孩子對身體的感官就是大大的頭跟5條線,所以刺激他對環境的認知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
*建議採用媒材與主題:

1.黏土、色鉛筆、鉛筆、彩色筆、蠟筆、廣告顏料與大紙、剪紙。

2.著重於孩子自己身體動作有關的經驗。

3.著重於孩子的特殊生活經驗。

三、樣式畫時期(7-9歲)

1.發展出有個人色彩的一般符號:樣板人、樣板樹、樣板房子。如果看到孩子畫的女生都一定是穿裙子、2條辮子、長頭髮,那表示他已經進入樣式畫時期。如果沒有給新的刺激,他會用同一個符號畫23年都不改變。

2.人物符號化、普遍化、缺乏細節。

3.出現基底線與天空線,及固有色(最後出現)。基底線與天空線是全世界孩童的共同發展,到了7歲每個孩子都會畫。

4.構圖豐富:展開法、平面垂直混合法、X光透視法、鳥瞰法、時間空間混合法。

展開法:主題可能是媽媽帶我逛SOGO百貨,因為要告訴你的東西太多了,所以要通通展開成平面來告訴你。

平面垂直混合法:與展開法不同的是,孩子會將重要的東西立起來,例如有2個人在下棋,棋盤會是立起來的。無論是展開法或平面垂直混合法,重要的是,孩子都是要告訴你他關心的是什麼,可能是環境、是棋盤上的棋。

X光透視法:像是畫媽媽肚子裡有個小寶寶,房子裡有人,這原本都是看不見的,但是孩子畫出來,也是要表達那對他有特殊的意義。

鳥瞰法:就像是從天空中鳥瞰他所做過的事情一樣,孩子為了要告訴你去了那裡、做了那些事情,會用鳥瞰的方式畫出來。

時間空間混合法:就像分格漫畫,強調時間的問題與過程。一張紙可能分成4格,畫出事件的過程,人物還會有講話的泡泡。

*指導重點:

1.非批判性、非價值判斷的態度。當稱讚孩子「你好棒」「好美」「好優秀」,這些話有問題,有美就有醜、有棒就有不棒,所以應該給比較中性的稱讚:「你今天很努力,很棒喔!」「你畫得很有創意。」這類不帶價值判斷的稱讚。以免孩子為了討好,而一直畫相同的東西、做相同的事。

2.注意孩子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距。

3.強化身體感官對環境的敏銳度。給新的刺激,以免他同一個符號使用23年。

*建議採用媒材與主題:

1.黏土、色鉛筆、鉛筆、彩色筆、蠟筆、廣告顏料、剪紙、不透明水彩、廢物利用創作。

2.著重於孩子自己身體動作有關的經驗。

3.著重於孩子的特殊生活經驗。

四、黨群期(9-11歲)

1.對於人物有細部的描寫,但動作仍較缺乏彈性。

2.空間層次較豐富。

3.採用固有色。

4.出現重疊的技巧。

5.觀察力強,開始強調性別特徵。

*指導重點:

1.詮釋作品要客觀,資訊需完整。

2.非批判性、非價值判斷的態度。

3.注意孩子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距,個人與團體的關係。

*建議採用媒材與主題:

1.黏土、色鉛筆、鉛筆、彩色筆、蠟筆、廣告顏料、剪紙、不透明水彩、廢物利用創作、水彩、陶土……各式媒材。

2.集體創作。

3.團體活動的特殊經驗。

4.自我期許或自我角色定位的主題。

五、擬似寫實期(12-17歲)

這時期的孩子是很尷尬的年紀,游走在小孩和大人之間。

分視覺型與觸覺型2種。簡單來說,視覺型就是畫得很像的那一種,通常都是觀察者;觸覺型的人,像是梵谷、孟克,是個參與者。

視覺型

1.透視的表現,強調三度空間。

2.遠處物體明顯縮小。

3.注重氣氛與光影變化。

觸覺型

1.強調內在情感的表現。

2.不重視固有色。

*指導重點:

1.詮釋作品要客觀,資訊需完整。

2.非批判性、非價值性判斷的態度,開展個人特色。

3.視覺與觸覺的刺激。

*建議採用媒材與主題:

1.想得到的媒材都能用。

2.集體創作。

3.寫生與設計、海報等主題。

4.自我期許或自我角色定位的主題。

藝術治療與兒童美術的比較

就活動形式來說,藝術治療活動與兒童美術活動其實是差不多的。但是就活動目標而言,差別就很大了。

藝術治療透過藝術活動讓人們表達口語無法清楚表達的情感,並且在活動的操作過程中,藉由與藝術治療師的互動、與媒材的互動,刺激或更加了解自己。作品的完整與否,作品的美醜與否,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。

美術活動則是透過藝術活動讓人們喜歡從事這樣的創作活動,並且藉此學習相關的藝術知識與技巧,作品的完成度是需要被合理的要求的。

藝術治療師扮演了解、傾聽、協助、刺激思考的角色,美術老師比較給予技術指導性的協助。

另外,就環境的安排來說,藝術治療的時間地點最好是被固定的,空間的安排儘可能單純、安靜、具保密性。而美術活動則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。

轉自http://ot-lin.myweb.hinet.net/art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恩恩&典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