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透過藝術治療,例如繪畫、捏黏土、玩遊戲等方式,能夠讓病童熟悉環境並降低恐懼感,進而建立安全感與信任關係,對治療有助益。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恩恩典典的藝術治療課程,就是如此!
我們有自由發揮的美術、有信任關係的捏黏土!
只有孩子能沒有煩惱的玩樂、開心地大笑!
讓孩子們盡情的享受純真的童年吧!

 

捏陶玩遊戲 藝術醫療輔導讓不說話病童笑了

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(左起)、兒童醫療輔導師蕭欣濡與方美祈。記者江慧珺/攝影

一名7歲男童肺積水就醫,卻持續找不到病因,輾轉到好幾家醫院檢查,持續住院3個月以上,原本開朗的個性也變得封閉,不與家人以外的人說話。最後到台大兒童醫院,並接受全台少有的兒童醫療輔導,透過捏黏土、玩遊戲方式慢慢敞開心胸,能對醫護人員點頭微笑了。

 

國衛院與台大兒童醫院今早合辦「以兒童價值為導向之健康照護研討會」,全台首二位醫療輔導師方美祈、蕭欣濡分享從國外引入的藝術治療與兒童醫療輔導經驗。

 

方美祈說,住院病童對於與家人分離、遇到來來去去的陌生人、對醫療過程恐懼焦慮、治療期間的疼痛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會造成強烈心理壓力,過去長期不受重視,但透過藝術治療,例如繪畫、捏黏土、玩遊戲等方式,能夠讓病童熟悉環境並降低恐懼感,進而建立安全感與信任關係,對治療有助益。

 

方美祈舉例,一名患有白血病的7歲女童,父母離異又長期需住院,故封閉內心抗拒治療,女童畫的房屋窗戶在屋頂上、大門緊閉甚至門口種花,門上只留一小孔窺視外界,顯示內心的防備,透過一次次繪畫遊戲溝通,女童逐漸打開心房,繪畫色彩愈來愈繽紛,雖最後不敵仍病魔,但治療過程順利。

 

兒童醫療過程通常是家長與醫師溝通,部分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不需要知道病情,蕭欣濡指出,事實上孩子懵懵懂懂聽了大人的談話,卻沒有發問機會,內心恐懼會不斷放大,透過醫療輔導、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來「翻譯」醫療處置,對病情有幫助。

 

蕭欣濡說,例如手術前用玩偶模擬狀況讓孩童理解麻醉、抽血等手術過程,醫師要求「吐氣、吹氣」,則用小朋友容易理解的「吹蠟燭、吹泡泡」等方式表達。方美祈也說,曾用玩偶模擬打針過程,協助一名怕打針的孩童完成注射,過程不哭不鬧,令家長嘖嘖稱奇,甚至寫信感謝醫護人員。

 

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指出,兒童醫療輔導在北美已推行50年,台灣卻剛起步,讓孩子理解醫療過程,不僅讓醫療過程較順利,若孩子理解並配合治療,麻醉可減少2至3成。因目前僅台大與林口長庚醫院有兒童醫療輔導服務,未來盼爭取更多經費推廣兒童友善醫療。

 

帶孩子抽血打針,你可以這樣做

 

1. 事前準備教育:用生活化語言解釋、切勿騙孩子到醫院

 

2. 過程中陪伴:尊重孩子的選擇,不刻意幫忙遮眼睛;切勿干擾或指使醫護人員;適度協助醫護人員,用玩偶、鑰匙等轉移孩子注意力

 

3. 事後回饋:給予情緒支持與正面肯定;即便孩子哭鬧,也切勿責備或嘲笑;事後與孩子溝通看病經驗與感覺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恩恩&典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